网站首页  | 理事长信箱  | 后台管理
成华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  [2018/07/01]     成华区残疾人临时救助  [2018/05/10]     《残疾人证》办理  [2018/05/10]     成华区残疾人法律援助  [2017/05/10]     成华区残疾人维权  [2017/05/10]    

“花椒哥”获评“记一等功公务员”——记桃蹊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所长龚举河
2015-1-26    作者:管理员    点击数:2250   字体:【  】    【我要打印】    【关闭本页

  “龚举河,我区援丹工作队队员,记者前来丹巴采访前就得知,丹巴县干部群众送给龚举河一个亲切的外号“花椒哥”。说起这个外号,还有段在丹巴群众中间广为传颂的佳话……”——这是2014年5月27日《新成华》刊发的《情系雪域高原 共建美好丹巴 大渡河畔的援建壮歌——成华区对口支援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工作回眸》长篇系列报道之(三)中的一段文字。今年1月12日,在第五届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大会上,公布了第五届四川省“记一等功公务员”名单,在援藏期间因为甘孜州丹巴县农民“卖花椒”从而打开农副产品销路、积极联系落实援建资金打通致富路而被当地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花椒哥”的我区援藏干部、现任桃蹊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所长龚举河榜上有名!      “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个人”、“四川省对口援藏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记一等功公务员”……在两年援藏经历中,“花椒哥”是如何以脚踏实地的工作践行“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以无私奉献的付出帮助受援地群众致富增收并获得交口称赞的?表彰大会后,记者采访了载誉归来的龚举河,通过他本人的亲口讲述,相信读者能从中感受到我区这位普通基层公务员在援藏工作中的心路历程及奉献情怀——

  “欺骗”家人去援藏

   跋山涉水结“亲戚”        2012年7月1日,是第91个建党节,作为一名有着10年党龄的党员,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不仅是因为我和千千万万党员迎来了这个庄严神圣的节日,更因为就在这一天,我和咱们成华区其他19名干部一起奔赴甘孜州丹巴县,就此踏上了为期两年的援藏路!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对口支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要求,成华区组建了对口援助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工作队,我和队友都知道,我们肩膀上载着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重托,载着沉甸甸的责任,载着成华人民的深情厚谊,因此,每个人都盼着早点到丹巴开展对口援助工作。        风沙大、水土不服,因电力供应不足经常停电导致接连四五天洗不成澡……刚到丹巴时,相对落后的自然条件、生活条件让包括我在内的每个队员都暗暗叫苦。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们是来援建的,不是来享福享乐的,就算再苦,我们也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援建任务!        根据安排,我挂职担任丹巴县中路乡党委副书记兼呷任一村第一书记,并在“结对认亲”活动中和该村的切翁等8户村民结为“亲戚”。既然结为“亲戚”,我就要去“走亲戚”,因为当时通往这个村子的只有简易公路,汽车只能开上山一小段就必须下车步行,第一次“走亲戚”时,我“手脚并用”在遍布荆刺的小山路上爬行七八公里,费了4个来小时爬到海拔2600多米的切翁老人家时,我已经精疲力尽。知道我是爬了这么久爬上来的,老人家摩挲着我两只手上磨出的水泡,好久说不出话来……        在老人家里还没坐几分钟,我的手机忽然响起来,我一看来电号码不禁心里一紧——是绵阳乡下老家的座机号码!我年近七旬的父母都在老家生活,母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需长期吃药,因此二老是我最大的牵挂,我自从2008年从部队转业到成华区工作后,每隔两个月都会回老家看望二老,平时三天两头往家里打电话嘘寒问暖。在成都时周末休息到绵阳很方便,可到了丹巴别说两个月回一次,就是半年回老家一次都不现实啊!所以对报名参加援藏工作队这件事,我一直瞒着父母,我不知该如何开口呀!因此在这期间和父母联系时,我都假称工作忙得很,没说几句话就挂断,我生怕父母发现异常!        “举河,你咋这么久没回家吆……”我犹犹豫豫接了电话,母亲这句话让我差一点忍不住哭出声来,老人家肯定想不到,此时此刻儿子根本不在成都,而是在一个遥远的小山村里工作……“妈,我正在开会,不多说了,您千万保重身体哇!”敷衍着挂断电话,切翁老人又关切又带着责备道:“你好久没有回家看望妈老汉了?工作再忙也不能忘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呀……”        我怎么可能忘了家乡、忘了生我养我的父母亲?但是,身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名援建队员,我同样不能撇下工作职责啊!      经过和切翁等村民深入交流我了解到,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花椒、苹果、梨、山核桃等,但因交通十分不便,上山下山来回需要一天时间,致使山里原生态的绿色食品不能以较好的价格销出去——就拿苹果举个例子,村民靠背篼最多只能背七八十斤,还得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走十来公里才能到县城售卖;如果在家里坐等上门来收购的,每斤才5毛钱左右!而当时县城的正常价格是3-4元钱。交通不便导致收购商“坐地压价”,农民有时候眼看着好端端的苹果腐烂、喂猪也不想低价卖。听到这些我非常着急,我想,我们援建的目的,就是要为丹巴的老百姓谋福利,我一定要想办法让这些藏在深山的绿色食品销往山外,并且必须卖出好价格!

    “花椒哥”四处找销路

    从“无人问津”到争相收购        当时离国庆节很近了,丹巴县的花椒刚刚收获,切翁大爷家就种了五六亩地的花椒,一大包一大包的花椒在家里堆积如山,散发出馥郁的香气。我粗略算了一下,按平均每户收获200斤来算,全村约300户,这一年花椒总产量就是6万斤。按照村民的说法,上门收购商给的价格约每斤20元,但县城的正常价格约为30元。考虑到国庆节放假可以回成都,我灵机一动:我何不带些花椒样品到成都找销路?        因为心里没底,我没和切翁说起我的打算,我偷偷找到县城附近另一个村子的农户,以每斤23元的价格购买了10斤花椒。国庆节放假后,我带着这10斤花椒回到成都。        和妻子、儿子3个月别离后见面,自然都非常兴奋,9岁的儿子正读二年级,抱着我的脖子撒娇地问我“带什么好吃的来了”。这话让我脸上一阵子火辣辣的,我的包里除了换洗衣服,就剩下那230块钱买的10斤花椒了!娃娃嘟着嘴老大不高兴,还是妻子打圆场说“爸爸赶着回家来不及买东西”才为我解了围……        我参加援建工作队前,曾在桃蹊路街道经济科工作,对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在老同事、街道助理调研员张国利的建议下,我计划先到街道辖区的八里庄农贸市场找经营户试试。因农贸市场很早就营业,为赶时间,第二天一早我就起床,妻子一看天还没亮就抱怨道:“你到底是休假还是回来加班?”我抱歉地看看被惊醒的妻子,穿衣起身出门。但到了市场上找到那些干杂店、批发商逐一询问,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简单了——市场上销售的多是红原花椒,而由于丹巴县气候、地理位置等原因,花椒的成色有点差,卖的话价格在每斤24元左右,如果这样卖出去,就等于从丹巴辛辛苦苦运货到成都白忙活,根本赚不到钱!        在市场上“铩羽而归”,我不甘心,我又找到了好几家火锅店、串串香店铺,几乎是“厚着脸皮”请店家试用我带来的花椒,但几天下来,和在市场上的遭遇差不多!        一转眼假期结束了,我的计划却毫无进展,连一个有意购买花椒的下家都没找到,但我丝毫没有泄气,我想: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没进展不怕,下次回成都我还要继续推销丹巴花椒!        援建工作队结合中路乡尤其是呷任一村的实际情况集体商议后,认为只有彻底改变交通不便的现状,才能从根本上打开农产品销路。在这期间,我多次找到切翁大爷等村民,表明我们援建工作队决心切实为村民通过改变交通现状实现致富的态度。切翁大爷喜笑颜开:“只要路通了,就等于小山村和山外的世界联起来了啊!”切翁大爷的心情我感同身受,同时我也更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只盼着早点通过真抓实干让援建工作真正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为这些朴实的村民带来福利。        2013年初,援建工作队为中路乡修缮通村路的项目确定,我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切翁。我捧着老人家为我沏的酥油茶说:“我这次还有个要求,我想买您家50斤花椒……”老人家愣了:“50斤?你买那么多做啥子?”我掩饰着解释:“快过年了我要回成都和家人团聚,有很多同事、亲朋好友听说咱们丹巴的花椒味道纯正,托我带回去尝尝鲜!”老人家虽然觉得很迷惑,但也没想更多,便亲手为我精挑细选了50斤花椒并说不能要我的钱,最终,老人拗不过我,接下了我塞到手里的钱。        之所以买这么多花椒,我有两个想法,一来这一千多块钱虽然不是大数目,但对老人家来说也是一笔收入,也算我这个“亲戚”在春节来临之际的一份心意;二来我还希望利用春节假期再在成都推销一下,看能不能有突破。        这一年春节短短的假期,我成了亲朋好友眼中的“怪人”——从丹巴带回来的一蛇皮袋花椒,我出门拜年、访友都随身揣两把,随时随地向人推销。别人非常惊讶:“你一个干部,咋做起小生意来喽?”对别人开玩笑甚至于奚落的话语,我不以为意,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好的,可惜不现实——和上次国庆节同样的原因,这些花椒统统被我送了人,但别人都表示爱莫能助。        春节后再次回到丹巴,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县城四处找到好几个农产品收购商,“游说”他们到中路乡收购,过去那里的农产品“藏在深山无人问津”,当得知农产品质优价廉后,几个收购商抱着试试看的念头去了。果不其然,虽然对地处偏僻且路远难行颇有怨言,但收购商都被原生态的农产品所吸引,尤其是多个收购商形成了竞争,价格也随之上涨,花椒的价格每斤就涨了三四块钱!        再一次见到“亲戚”切翁大爷,已经卖掉所有积存花椒的老人家眉飞色舞,翘起大拇指夸我“有办法”。这次,心情愉悦的我连着喝干3碗酥油茶后,打趣地对老人道:“大爷,我打赌现在咱俩心里最盼望的是同一件事……”还没说完,老人家接过话头:“修路!”

    通村致富路“开门纳客”

    “花椒哥”难舍丹巴情        修路,修路!——“要想富,先修路!”在天南海北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句话可谓是人尽皆知。而2013年春天,中路乡的通村路修缮工程也按计划铺开!        就在通村路开工建设几天后,正在赶赴施工现场途中,我又一次接到老母亲打来的电话:“原来你一直没在成都?干嘛瞒着我和你爸哇……”到丹巴援建半年多了,在这期间,因母亲生病住院我匆匆忙忙赶回去,陪了老人几天就回到丹巴,为了不让老人担心,我都谎称自己工作太忙,没告诉他们我来丹巴援建的事,虽然我新办了张当地手机号,但一直保留着成都的号码,以继续在父母亲印象里造成我一直在成都工作的“假象”。但不久前成都电视台《今晚800》栏目了解到我多次与成都相关企业、市场联系,并多次从丹巴带回花椒、苹果到成都“叫卖”的事情,采访了我后以《成都丹巴情》为题作了报道,并称我“花椒哥”。父母亲从电视上看到报道,才知道我维持了半年多的“谎言”……        听说丹巴生活条件差,母亲和父亲轮番在电话里担心地抹着眼泪嗔怪我。我只好故作轻松继续“撒谎”:“我在这儿天天坐办公室,风吹不到雨淋不着……”挂断电话我心里想,要是二老知道我三天两头往山沟沟里跑,不担心死才怪!        为防止施工队偷工减料造成质量不过关,我和援建工作队其他队友经常在施工现场“督工”。一天上午,我们在现场发现正在铺的路面厚度为17厘米,没达到要求的不低于20厘米,我们责令施工队马上加厚到要求厚度。由于“督工”过程中“较真”,有的施工人员私下劝我:“干嘛这么认真,你高抬贵手通融通融就过去了……”我正色相告:“如果连工程质量都保证不了,那修路是修给谁看?我们的通村路就是要给村民修一条放心路、通畅路、致富路!”      在我区投入援建资金425万元支持下,一条全长8.5公里、宽约4.5米的的中路乡混凝土通村路于2013年10月修通,通村路从村里面蜿蜒而出,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原生态农作物运不出去的问题,收购商竞相上门来收购农产品,为当地群众拓宽了收入渠道,丰富了钱袋子,就拿花椒来说,通村路修通后,上门收购价格一下子涨到了28元!切翁喜滋滋地告诉我:“通村路修到家门口后,我们村民的收益提高了,农产品销售为每户增加上万元经济收入,买车的村民越来越多!”        致富路通了,但我觉得,致富的途径绝非只有广销农产品这一条路——我通过在呷任一村和切翁及其他村民交流了解到,中路的藏语意为“人和神向往的地方”,是领略古碉和藏寨风情的绝美地,被誉为“中国景观村落”,初春梨花怒放、夏季可以避暑、秋季色彩斑斓、冬季银装素裹,加之还有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遗址、战国时代的古石棺墓葬群,八角古碉、神水塘、回声谷、千年古树等旅游资源点缀其间,是游客理想的观光地,而新建的通村路为“开门纳客”提供了便利条件,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接待、为农户增加家庭收入岂不是最佳选择?尽管当时因工作需要我被抽调到丹巴县委组织部对口支援办公室工作,但我仍念念不忘此事,我利用业余时间一次次进山,向村民宣传鼓励修建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能保证游客舒适居住的接待点,充分让游客在接待点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到我们援建工作队离开时,呷任一村已经建成以切翁为代表的10余家旅游接待点,为村民增收致富拓展了渠道。        两年的援建时光在刚开始来丹巴时觉得很漫长,但真正融入丹巴发展建设后,不知不觉就援建期满,2014年6月底,我和队友们迎来了告别丹巴的日子,每个人心里都充溢着恋恋不舍,为避免当面告别时控制不住情感,我向切翁大爷隐瞒了要离开的消息,想等回成都后打电话告诉老人家。但离开的那天,不仅是丹巴县党委政府的领导们都来送行,很多得知消息的群众也蜂拥而至,我的脖子上被热情的群众挂上了十几根哈达,在彼此抑制不住的依依惜别的泪光中,我在心里默念着:美丽的丹巴,勤劳朴实的丹巴群众,我一定会回来看你们的……





Copy Right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成都市成华区残联人联合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8836号-1
电话:028-84435195 邮编:610000
【成华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东风路北一巷3号附16号,详见: 【高德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