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这里就是你以前居住的地方?”“从你签约到拿到货币安置费,总共花了多长时间?”“你现在居住的地方环境怎么样?”“你对‘棚改’有何看法?”2月4日,6家中央权威媒体走进全市“北改”区域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位于我区的成都内燃机总厂生活区搬迁改造工程现场,倾听搬迁居民心声、聚焦我区“棚改”经验。 在1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建设报》的记者们在感叹“棚改”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对我区的“棚改”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据了解,上述媒体将在近期推出相关报道。
听“棚改”经验
“三轮驱动模式”引关注 2013年11月17日召开模拟搬迁动迁大会,2014年1月1日启动模拟搬迁改造,3月18日启动搬迁改造,6月6日启动结算工作,6月17日发放补偿款,10月1日拆除公司进场“开拆”……一个占地面积156亩、涉及1827户居民的“棚改”大型项目,为何从模拟搬迁到启动搬迁、结算再到“开拆”的速度能如此之快?新华社记者杜宇和《光明日报》记者杨君对这一系列问题非常关注。 “这个‘棚改’项目进度之所以这么快,与政府推动、企业协同、‘自改委’带动密不可分。”区房管局和区危改办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们:我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工作,以该项目为例,我区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出发点,结合项目实际,坚持以群众为主体的工作思路,实施“三轮驱动模式”。据介绍,一方面,我区安排了100多名工作人员敲门入户“一对一”问需于民、宣传政策,因地制宜制定群众认同的搬迁补偿方案;另一方面,内燃机总厂还成立了以副厂长为组长的协调小组,积极发挥工会、车间班组、楼栋宣传组等的作用,深入做好职工宣传工作;而且居民于去年3月成立了“自改委”,并依靠绝大多数群众做好少数群众的工作,切实营造了“我要搬、主动搬”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在搬迁过程中,我区还始终坚持“请民当家、和谐搬迁”的工作思路,坚持“改不改群众说了算”、“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套规范用到底”、“刚性约束管到底”的工作原则,保证了绝大部分群众的利益。 “棚户区改造是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不过,由于工程量大、涉及面广,棚户区改造难度不小。令人欣喜的是,成华区发动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力量全力推进‘棚改’项目,其经验值得大力宣传。”听完介绍后,杜宇、杨君等记者纷纷点头称赞。
访居民新居
宽敞房屋“惹”记者“羡慕” “大爷,这是你的新居?这么宽敞的房间,比我在北京租的房子大了十几倍!”在听完我区的“棚改”经验后,记者们随后又来到因“棚改”政策已喜迁新居的居民杨强彬大爷家,看到杨大爷的新居,《人民日报》记者陆娅楠、《经济日报》记者亢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贾宜超羡慕地和杨大爷开起了玩笑。 杨大爷告诉记者们,自己以前居住在生活区内的27栋5单元3号73.1平米的房间内。对以前的居住环境,他记忆犹新:“房子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环境‘脏乱差’的很,连上个厕所都要跑很远。”杨大爷说,2014年3月启动搬迁后,他第一个去签了约。“按照房屋面积,我拿到了货币安置费用共100万元。紧接着我就在雍华府买了一套70多平米的新房,共花了70多万元,剩余的20多万全部拿去投资了。” “你是多久搬进来的呢?”“没几天,就是上个月。”“那你应该在家里贴点窗花、贴上对联,欢欢喜喜在新居过年啊!”“当然要!当然要!”……在现场,记者们你一句我一句问各种问题。““如果没有‘棚改’,我连买房都不敢想,哪还敢拿钱去投资哦!”对于“棚改”给自己带来的切身实惠,杨大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杨大爷外,以前居住在生活区内28栋5单元6号的邹启常大爷也忍不住拿出了手机。“记者朋友们,都来看我的手机嘛!这里面是我去年底去看新房时录下来的,你看多漂亮嘛!”邹大爷说,去年7月拿到安置费用后,他就在温江区付全款买了一套120多平米的新房子。“那边最合适养老了,空气很新鲜,小区里还有两个湖,走在湖边心情很舒畅。小区外面还有一个正在修建的市政公园,巴适的很。”邹大爷说,从小区附近经过的地铁4号线今年年底前也要通了,到时来市中心最快只需半个小时,方便的很!“这都要归功于‘棚改’哦!你们可要多多宣传哈!”邹大爷的话道出了众多因“棚改”受惠居民的心声。 “棚户区改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惠及于民,让棚户区居民们早日住上新房。今天,我确实切身体会到了成华区通过‘三轮驱动模式’推进这一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取得的实效。”记者们采访完纷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