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新的机遇挑战,成都确立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就要围绕大局精准定位,保持定力科学作为,努力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不断开创发展新境界。对此,我区出席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代表热议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有关部署,畅谈未来发展的思路和信心。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积极培育发展2.5产业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区委书记刘光强
脱胎于成都东郊老工业基地的成华区,大批传统制造业陆续外迁,但产业基础、创新基因却在这里扎根,顺应产业跨界融合趋势,成华正探索2.5产业发展新路径。
刘光强表示,近年来,成华大力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楼宇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在猛追湾片区聚集形成了能源产业、工业研发、总包结算等业态的千亿总部经济集群。去年以来,该片区“四院三司一行”等龙头总部企业正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取得了积极进展。
同时,在成都东客站片区,成华正依托成渝高铁、成绵乐客专的开通,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初步构建了酒店会展、医疗康养、金融商贸、文创文博等现代产业集群;在龙潭总部新城,成华正积极培育2.5产业,重点发展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平台展销、售后服务”等于一体的楼宇工业综合体,推动制造业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复合型转变。
“当前,我们正按照‘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培育发展2.5产业’等要求,将深入考察学习枢纽经济和2.5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刘光强表示,成华已组建专门的课题组,深入研究成渝、西成客专、成贵、成昆等高铁开通后,给成华带来的综合效应和比较优势,以及成华区借势借力发展枢纽经济、流量经济、物流经济的具体策略。
此外,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刘光强表示,成华将围绕成都构建“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优良生态环境,打好大气、水、土壤治污“三大战役”,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其中重点是加快46个生态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国庆节前新建成投用6个城市公园;全面落实“河长制”责任,加快推进方家河等28条河道整治,努力形成“百渠贯区、水灵成华”的水生态格局。同时提升宜居品质,注重城市功能提升与公共服务供给有机结合,在城市建设方面加快实施107个道路建设项目、98个旧改棚改项目和28个安置房项目,在公共配套方面加快实施列五中学改扩建、百汇医疗等132个教育、卫生、便民服务设施项目,在文化塑造方面保护和利用好工业文明、熊猫文化、古蜀禅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制定工业文明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加快推进成都自然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体项目建设。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区委副书记、区长蒲发友
成华作为中心城区,特殊的区位决定了特别的责任。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围绕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升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努力创造与面积最大中心城区地位和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业绩,在“中优”过程中走在最前列,让成华更宜业、更宜居、更“成都”。
一是大力培育都市新经济。成华区将坚持以“服务业加速崛起工程”和“工业二次腾飞工程”为统揽,以加快项目引进和建设为抓手,统筹发展金融服务、商贸商务、信息服务等主导产业和文化创意、都市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推动电子通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等现代都市工业高端发展,集聚发展枢纽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加快培育研发设计、总包结算、平台展销等2.5产业,打造都市经济新体系。2017年,我区计划实施复地集团熊猫小镇、航天科工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产业化项目198个,投资233亿元,全面做强我区现代产业支撑。
二是大力提升城市品质。成华区将加快完善“一带两轴五区”空间布局,以“交通畅行”“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公共配套品质提升”等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成华大道改造、蜀龙路五期建设、机车车辆厂改造等261个基础设施和旧城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列五中学改扩建、百汇医疗、龙潭场镇安置房等220个社会民生项目,加快推进海滨、杉板桥、圣灯、二仙市政公园和北湖、龙潭万亩湿地等46个生态项目,深度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业文明、大熊猫、古蜀禅茶等特色文化,加快推进成都自然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体项目建设。力争3-5年内,让成华城市功能品质有较大提升。
三是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成华区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探索城市治理新机制,大力实施“社会治理创新”工程,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抓好网络理政工作,促进城市服务网、民生网、安全网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用《报告》指导基层工作开展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成华区公安分局政治处副主任李婷华:作为一名来自公安战线的基层代表,要落实好市党代会精神,就要立足本职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并借助“好心人网”平台,大力宣传市党代会精神,为全力推动“平安成都”“法治成都”建设出力,为实现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的“三安目标”作贡献。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桃蹊路街道桃源社区党委书记艾素清:我特别关注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内容。《报告》中提到,要加快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设施建设,构建全市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这将会让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更大的改善和提高。我打心眼里高兴!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圣灯街道华林社区党委书记赵光耀:《报告》实事求是,为基层工作指明了方向。《报告》用一页的篇幅,提到了14处创新工作,这充分说明创新是推动工作前行的动力。会后,我要迅速把大会精神传达到每户社区居民家中。 文/杨松 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