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完善残疾人新政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工作目标,采取“普惠+特惠”和“互联网+”工作方式,实施“量体裁衣”式精准帮扶机制,投入财政资金2097.91万元,超额完成康复、就业、教育、文体等惠残助残民生工程目标22项。省委、省政府对2015年组织承办的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网球、聋人足球项目相关工作给予表彰奖励,并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四川省“量服”突出先进区、成都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受到省残联和市委、市政府表彰。成功申报全国100个县(市、区)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四川省康复医院康复大师门诊部落户成华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一)全面筑牢夯实惠残民生保障
资助重度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453人,60岁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2人,成人、少年儿童医疗保险1954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794人,特困专补1737人,紧急救助265人;完成居家灵活就业800人,灵活就业直补81人;辅具适配1287件,假肢矫形适配项目29人,白内障复明42例;救助脑瘫、自闭症、听力等残疾儿童132人;居家生活设施补贴18人,无障碍改造146户,燃油补贴314人,惠民殡葬67人;资助托养服务机构11家、托养180人,居家安养275人,“阳光家园”学员实现收入5万余元;发放自强助学金620人、77.30万元;救治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21人、参保率100%,精神病免费服药554人,精神病关爱服务510人。区残联、万年场街道、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桃蹊路街道怡福社区被命为全省“量服”示范单位。
(二)积极推进残疾人“创新创业”工作
一是“双创”工作实现新进展。通过狠抓资金保障、载体建设、就业培训等举措助推残疾人创新创业,累计发放创业扶持金12.7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施盲人按摩行业提档升级、“无声课堂”等系列项目,为120人提供电脑初级应用、盲人按摩、手工制作等技能培训,以董健为典型的多名残疾人的就业创业渠道实现传统产业向电子商务的成功转型升级。二是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实现新突破。占地200余平方米的全省第一家助残社会组织创新示范基地投入使用,爱慧、风雨人生等14家助残社会组织的就业创业、文化体育类项目成功立项,扶持资金高达92万元。三是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呈现新亮点。组队参加成都市第八届残运会暨第四届特奥会,斩获残运会30金14银8铜;特奥会29金10银9铜的好成绩,共同创造了成华区参加市残运会历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三)履职尽责,与残疾人血肉联系“日益密切”
一是精准掌握辖区残疾人基本情况。通过全区“大联动、微治理”系统和“智慧量服”平台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实名制专项调查,核查8524人,入户率达99.23%,名列全市第一,每名残疾人基本状况、需求情况及服务落实情况可通过“智慧量服”APP精准查询。二是加强残联系统自身建设。率先建立助残社会组织基地,成立成华区助残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班子成员分工联系盲人协会、肢残人协会等五个残疾人专门协会,定期参加协会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包片2—3个街道、100户残疾人家庭,定期督查惠残民生工程的落实到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