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理事长信箱  | 后台管理
成华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  [2018/07/01]     成华区残疾人临时救助  [2018/05/10]     《残疾人证》办理  [2018/05/10]     成华区残疾人法律援助  [2017/05/10]     成华区残疾人维权  [2017/05/10]    

小院里有个七旬“大明星” 两百多居民都以她为榜样
2015-3-25    作者:管理员    点击数:1788   字体:【  】    【我要打印】    【关闭本页

    她今年已经75岁,正是需要人照顾的年纪,但却20年如一日,心甘情愿为九旬老邻居当“保姆”;为了帮老姐姐申请低保,她风里来雨里去东奔西走;儿孙满堂的她本该颐养天年,却“自找麻烦”在院落居民议事会“任职”,并自告奋勇承担着院落连心驿站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她既是院落居民眼中的“黑面包公”,也是大家尊敬爱戴的“汪嬢”……        她就是二仙桥街道东路社区13号院的“大明星”汪金惠。3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东路社区13号院采访时,汪金惠老人正一边与在连心驿站外晒太阳的邻居打趣聊天,一边侍弄门前的花花草草,“汪嬢你硬是闲不下来,上午还肩膀痛得输液、针灸,下午又生龙活虎忙个不停。”“嘿嘿,肩膀不咋个痛了我就想出来找点事做!”

    【以邻为亲】  年逾古稀甘当九旬邻居“保姆” 一碗带丝汤让她潸然泪下        见到记者,汪金惠停下了手中忙碌的“工作”。她说,13号院连心驿站门前几个花坛的花花草草都是她亲手栽种的,“今天太阳好,我就想出来浇浇水、剪剪叶子。”汪金惠脸上布满了皱纹,看着阳光下一簇簇刚浇过水鲜艳盛开的花,她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        然而当记者把话题转移到她与老邻居曾和蓉的故事时,汪金惠脸上的笑容却立时消失——原来,曾和蓉老人在2013年92岁时便已去世……汪金惠说,不久前,曾和蓉老人离世后由她代养的一只猫也遗失了,“你也不要太难过,你这也算是帮人帮到底了。”一旁的院落居民宽慰道。        汪金惠照顾曾和蓉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年前。“我们两家本来就是老邻居,那年曾姐老伴去世,由于她女儿有精神残疾,所以我就帮着张罗办理了后事。”汪金惠说,老伴去世后让家庭经济本就困难的曾和蓉倍受打击,当时70岁的她每月只能领到80元的补助,还要照顾女儿……看着老邻居无助的眼神,汪金惠打心里难受。“从那以后我几乎天天都会去曾姐家帮她打扫卫生,陪她摆龙门阵,硬把她带下楼跟大家一起耍,买菜的时候也会帮她也带一份。”汪金惠说,对于她的关心,曾和蓉很感激,“慢慢地,我感觉曾姐有些离不开我了,奇怪的是,要是哪天不去曾姐家逛一转,我自己心里也感觉空落落的。”汪金惠说,看着一个原本摇摇欲坠的家庭渐渐稳定下来,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2000年发生的一件事,让汪金惠至今想起仍然感慨万千。“那天晚上8点左右,我都已经准备睡觉了,突然有人敲门。”汪金惠回忆说,打开门一看,是曾和蓉老人佝偻着背站在门前,手里颤颤巍巍地端着一碗“清汤寡水”的带丝汤,“金惠,你每天都为我操心,可惜我没得啥子可以报答你的,前两天有人送给我一点海带,我给你煮了带丝汤端过来,希望你不要嫌弃,赶紧趁热喝了吧!”曾和蓉老人的话让汪金惠潸然泪下,看着老姐姐真诚的目光,汪金惠更坚定了要善始善终照顾好老人的决心。        2001年,汪金惠所住的院落正式划归东路社区,让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记忆犹新的是,汪金惠成了第一个找社区“麻烦”的人。“汪嬢多次跑到社区咨询政策,心情相当急切。”该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汪金惠的急切并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了曾和蓉老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汪金惠为曾和蓉准备齐全了申请低保户的材料,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跑前跑后,最终成功为曾和蓉老人办妥了低保手续。在曾和蓉老人的基本生活费有了着落后,汪金惠又多方奔走,并在街道和社区的关心下为曾和蓉的女儿办理了残疾证。        2013年,92岁的曾和蓉老人离世,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陪伴她的依然是汪金惠。“曾姐走的时候很安详,这让我心里也就没有什么遗憾。”汪金惠说,多年来的相处,让她与曾和蓉之间的关系早已不仅仅是邻居,更是风雨同舟的亲人。

    【铁面无私】  院落大小事都“承包” 居民一个字评价她——“服”        汪金惠照顾曾和蓉老人的故事在13号院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可让她成为该院落“大明星”的事却不止于此。记者了解到,自该院2006年成立居民议事会后,汪金惠便成为议事会成员中的骨干,她对院落里的大小事“大包大揽”,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走进该院大门约20米的墙角,有一处显眼的院落宣传通知栏,在宣传栏一旁的几条木凳上,几位晒太阳的居民正兴致勃勃地议论宣传栏上的新鲜事儿……该院居民告诉记者,这个宣传栏的设立与汪金惠也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2008年的一天,二仙桥街道办事处和东路社区工作人员到该院检查环境卫生时,发现一进门的墙角处摆着几张破旧的凳子,上方还盖着一张遮雨布,显得十分不雅观,因此要求院落限期拆除。“我晓得这事过后很不高兴。”汪金惠说,那是她费了好大力气专门为院落居民搭建的一个简易的“休闲一角”,“他们说拆就拆,没有考虑过居民的需求,我肯定不同意。”汪金惠告诉记者,为此她多次找到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要拆掉可以,但是能不能给我们新建一个规范点的休闲场所?”由于汪金惠的要求合乎情理,街道和社区经过走访调查后同意了。但在修建新的“休闲一角”过程中,汪金惠又找了街道和社区的“麻烦”——当时已确定为该处的凳子刷上灰色的漆,汪金惠听到后不同意,“灰色不显眼,院子里很多老年人,大家晚上出门溜达不小心很容易挂着或绊倒。”工作人员连连赞叹汪金惠真细心,当即同意改刷黄漆。就这样,在汪金惠“全程监督”下,13号院有了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休闲一角”。        近年来,我区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积极探索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形成了“人在格中走、事在网里办、天天下院落、情况全掌握”的工作格局,各社区院落修建的连心驿站不仅成了网格员了解民情、调解群众矛盾的办公“根据地”,也是社区院落居民闲暇时的活动室。        2013年,13号院连心驿站正式建成投用,汪金惠主动请缨承担起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汪金惠告诉记者,13号院的连心驿站大到功能室的设置,小到输水管线的排设,她都提过建议。“其实管理维护工作也就是保管一下钥匙,为大家开关一下门而已。”她说,最让她有成就感的还是连心驿站门前的一簇簇花草。买花种、培育幼苗、浇水、修剪枝叶……原本光秃秃的花坛,因为一天天成长起来的花朵而变得多姿多彩。“我还记得第一次开花那年,有一次我亲眼看到院子里的一个小孩摘花,当时我就上前批评了他两句。”汪金惠说,没想到几句并不过分的批评却遭致了小孩父亲冯某的不满:“摘了几朵花又咋个嘛?几朵花能值几个钱?”当时汪金惠觉得很委屈,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围观的院落居民却为她“打抱不平”:“你怎么说话的?这不是值不值钱的问题,这些花都是汪嬢辛辛苦苦一手养出来的,再说院子里的东西是大家的,孩子摘了花你不教育就算了,倒反而有理了?罚款!”在众人的严厉批评下,自知理亏的冯某乖乖地向院落居民议事会交了50元罚款。       “就因为这件事,毁坏公物交罚款成了我们院子居民都赞同并自觉遵守的一条规矩。”汪金惠告诉记者,常常听大家向她开玩笑:“汪嬢你硬是我们院子的‘黑面包公’哦,院子里调皮的小孩一听到我们说‘汪嬢来了’立马就不敢动了……”说到这儿,汪金惠笑得合不拢嘴。

    【汪金惠效应】  院落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220余名居民亲如一家       “汪嬢你这么大年龄了还为院子操这么多心,子女难道就不说你?”“才不会,他们巴不得我一整天手上都有事做,生怕我闲得无聊。”           汪金惠有3个子女,住得离她都很近,每周都会提着大包小包礼物来看她。对于她自愿为居民的事东奔西跑的举动,子女们一直很支持,“因为他们都很了解我的性格,年轻的时候我常年是单位的先进,现在老了也是一样,闲不下来。”汪金惠说,让她觉得贴心的是,子女们不仅支持她,栽种花草、新建院落“休闲一角”时还跟着她一起劳动。         汪金惠告诉记者,子女们经常对她说,每次来到13号院都感觉到大家异常热情,当记者问及是不是因为她这个“明星妈妈”的原因时候,汪金惠却说:“我们院子本来就很团结,大家都是一家人。”         今年元宵节当天,东路社区13号院早早就热闹了起来,院落220余名居民集体来到连心驿站架起锅炉、摆好桌子餐具包饺子庆元宵(本刊曾于3月6日报道)。事后记者得知,集体包饺子活动的发起人正是汪金惠。“院子环境越来越好,大家很早前就提议办一次坝坝宴增进邻里感情,但是街道和社区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没有批准。”汪金惠说,今年春节期间她便萌生了组织大家集体包饺子的念头,“包饺子既花不了多少钱,食材又简单,又不会有什么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她这一提议得到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元宵节前夕,院落居民得到消息后纷纷参与进来。汪金惠带头购买食材,并把自己家所有能派上用场的家用电器都搬出来,大家也跟着搬桌子、腾碗碟、打扫场地……         一天,院落居民罗仁群突然来到汪金惠家中,悄悄塞给她120元钱:“汪嬢,大家难得搞一次这么热闹的集体活动,我向居民议事会捐点钱给大家买瓜子糖果,表示一下心意。”听了罗仁群的话,汪金惠深受感动,她说,感动并不是因为自己发起活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而是她通过这次集体活动发现院落居民几乎都像罗仁群一样处处惦记着13号院这个大家庭。最终,集体包饺子活动圆满举行,大家过上了一个开心且有意义的元宵节。        汪金惠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她因肩周炎时常到医院输液、针灸,院落居民知道后纷纷到家中看望,仿佛是他们自己的亲人生病了一样。“我一下楼,大家看到我了都会说‘汪嬢快来这边坐,我给你让凳子’;‘汪嬢又来浇花哇?你肩膀不好把水壶给我让我来’;‘汪嬢,你现在动嘴就行了,不要再啥事都自己动手做了嘛’……”汪金惠感慨不已地说,这些年来,她只是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想到却得到了大家始终如一的支持和如亲人般的关爱,看着环境越来美好、邻里关系越来越和谐的13号院,她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汪金惠”出现。





Copy Right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成都市成华区残联人联合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8836号-1
电话:028-84435195 邮编:610000
【成华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东风路北一巷3号附16号,详见: 【高德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