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搭建农超对接为平台,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以规划外项目“尿毒症患者关爱工程”为重点,打造甘孜州第一个县级血液透析爱心站;以电视专栏为载体,着力文旅宣传,助推旅游发展……据悉,2012-2016年我区援建丹巴项目规划总数为23个,目前,所有规划援建项目已全面启动实施,其中已完工项目13个,在建项目10个。值得一提的是,我区在实施过程中从特色项目入手,在援藏工作中做出了特色、创出了亮点、取得了实效。
抓好特色项目
特色工作亮点纷呈 今年1月,在第五届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大会上,一位“花椒哥”引起了众人关注。他就是我区援藏干部、现任桃蹊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所长龚举河。在援藏期间,他因为帮助甘孜州丹巴县农民“卖花椒”,从而打开农副产品销路、并积极联系落实援建资金打通致富路,而被当地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花椒哥”。 “花椒哥”帮忙卖花椒,正是成华以搭建农超对接为平台,加大对丹巴农业产业发展扶持的一个缩影。在2014年农超对接基础上,我区积极促成丹巴农产品组团参加“2015年成华年货节”,并促成丹巴县优质农产品入驻成都华联商场、世纪联华及红旗超市,实现农超对接,扩大丹巴绿色生态产品市场影响力,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
为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我区从抓好特色项目入手,在援藏工作中做出了特色、创出了亮点。除了搭建农超对接这一特色项目,我区还以规划外项目“尿毒症患者关爱工程”为重点,打造甘孜州第一个县级血液透析爱心站。我区积极联系企业,引入社会资金参与援藏,与信合集团共同慈善捐款150万元,定向捐赠打造尿毒症爱心救助站,极大地方便了丹巴县及周边地区尿毒症患者就医治疗,在医疗援藏方面打造出新的亮点。 此外,以电视专栏为载体,着力文旅宣传,助推旅游发展。今年以来,我区援藏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成丹巴县与成都电视台合作,实现两地新闻互播并开播《寻美丹巴》专题栏目。截至目前,《寻美丹巴》已播出16期,节目以体验互动的方式为观众展现丹巴美景、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深受广大观众关注和喜爱,有力地提升了丹巴知名度,有效推动了丹巴旅游发展。
转向“亲情融合”
深化群众工作全覆盖
我区援藏干部人才一来到丹巴,立即融入当地,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来自双庆小学的裴丽娟,挂职任丹巴县城区小学副校长,分管学校德育和网管中心工作,同时在工作队协助做援藏教师队伍的联络工作。让人意外的是,她是与丈夫、孩子一家三口一起来丹巴援藏的。 “带着女儿一起去援藏的决定一开始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因为我父母年迈,身体多病,母亲肾衰腹透已近6年了,父亲患帕金森多年,在两位老人面前我暂时无法尽孝,更不能留个孩子给他们增加负担。同时,我也希望带她一起到丹巴来能让她有机会更多了解藏区、了解藏族,让汉藏情谊在她这一代薪火相传。”裴丽娟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区计划援建项目共12个(其中规划内10个),S211至高顶干道项目、聂呷乡至巴旺乡联网公路项目、治安卡点建设项目等3个项目按计划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县人民医院综合楼建设、“优教圆梦”、“爱心助学”与职业技术培训等5个项目正在准备实施;新建丹巴高中综合大楼(教师中转房)项目已启动,革什扎乡瓦足村民族团结示范新村建设、尿毒症患者关爱(血透中心)等2个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要做好这些工作,就必须深化群众工作,全身心投入!”据介绍,我区在援藏工作中,着力从“走亲访亲”向“亲情融合”的转变。今年1月,成华区(青白江区)援藏工作队分批次再次深入巴底乡节前(春节、藏历新年)慰问结对亲戚,为7个村259户亲戚送去了菜油、大米、挂面、白糖等慰问品。在送去祝福的同时,队员们还帮助亲戚想办法、出点子,农牧专业的援丹干部还就种植、养殖知识对结对亲戚进行现场指导。 同时,以志愿服务献爱心促进爱心帮扶常态化。成华区(青白江区)援藏工作队致力于丹巴县公益事业,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献爱心活动。上半年,工作队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场次、并通过各类渠道累计为丹巴的中小学捐赠价值3.8万余元的爱心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