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家省市区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2017--2020)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在第三十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为切实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5月20日下午,由成华区特教资源中心、区教育科学院承办的“成华区教育局暨市第一教育联盟特教发展共同体融合教育师资培训”项目如期在线上举行。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胜林教授做了题为《随班就读的观念、态度与行为管理技能》专题培训。市第一教育联盟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新都区、大邑县、金堂县、简阳<邀>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学校>)干部教师,区教科院特教教研员邹昌淑老师,区特教资源教室(随班就读)教师、区特教资源中心(学校)教师近220人参加,成华特教资源中心(学校)校长刘小龙主持培训活动。
刘教授从三个典型案例引出随班就读对教师的挑战及“全纳教育”认识。自1994年在萨拉曼卡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首次提出后“全纳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不容商谈的教育变革; 全纳教育作为未来之路,是普通教育改革的方向。其核心思想是:让所有儿童都得到教育,让所有儿童都得到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儿童都得到最佳成长机会和对社会生活的最佳适应。刘教授谈到“不论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后都只能靠教师去落到实处”。推行全纳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所以“该不该、愿不愿意、能不能行”是随班就读的三大问题。
报告中刘教授谈到,“行为管理”是目前随班就读教师最为头疼、最困难之处,刘教授首先帮助老师们理解行为,讲解了行为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所有的行为都为满足一定的需要”。列举了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拖拉、不高兴、发脾气、学习成绩差、学习不努力、不听话、不想上学、沉迷于游戏。应对问题行为的前提是了解问题行为的原因,刘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带领老师们从客观、心理、行为的心理功能这三方面去寻找原因,最后给出了教师处理问题行为的金钥匙——正面管教:
1.信任儿童:所有孩子都想成为好孩子
2.区分儿童本身与儿童的行为,看到孩子好的方面;区分不愿意和不能够。
3.身教重于言教:必要的规则、坚定的态度、温和的语言。
4.自然后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从自身行为中学到最多,自我负责。
5.循序渐进:从孩子能够做到的开始,让孩子有成功体验。
此次融合教育线上师资培训活动,让参培老师更加明晰了随班就读、融合教育理念与方法。“美好的世界不会凭空而来,它需要人人参与创建”,教师纷纷表示,将学习感悟、收获内化于行动,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特殊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让所有的孩子在融合教育中共进步、同成长、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