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工作室成员师德修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加快专业成长步伐,根据成华区教育局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精神。12月2日上午,成华区刘小龙特殊(融合)教育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暨学习培训活动在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举行。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成华区名师名校长工作站站长沈明德,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资深教授刘胜林博士及其研究生团队,来自科大附小、海滨小学、七中英才、蓉城小学、北新实小、双水小学、站东小学、科院附小、特教学校等11名工作室成员,区特教资源中心及区资源教室教师代表、重师大乐山师院本硕实习生等参加。活动由工作室助理曾欢老师主持。
清晨,工作室成员早早来到区特殊教育学校,在覃佳利副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和美雅致的校园环境。生活化育人,精细化训练,一言一语间成员们更明晰了特殊(融合)教育的育人使命。
工作室的11名成员来自成华区的9所学校,温情的自我介绍环节,大家都谈到了自己对特殊(融合)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从成员们深情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虽然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但都拥有着助生成长之心,育生成才之道。
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名师名校长工作站沈明德院长、站长用“触动”、“需求”、“机制”等词表达了对刘小龙名师工作室的期望。沈院长指出满足孩子成长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同时还勉励工作室的成员在研究中要积极发挥跨学科合作研究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以学法战胜教法,在工作室的运行机制中需正心态,同学习;有想法,能实干;勤沟通,研真知。
工作室领衔人刘小龙校长以“撒播融合希望.助力成长梦想”为主题,从指导思想、精神文化、组织架构、工作使命、微言共勉等六大模块对工作室的三年发展进行了清晰规划阐述。刘校长指出,未来三年工作室将以“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为工作理念;以“聚合教育智慧、搭建研修平台、撒播融合种子、涵育特教名师”为发展愿景,将工作室定位为区域融合的“共同体”和 “孵化器”,既是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成长共同体,也是融合种子孵化器、骨干教师孵化器、特教名师孵化器;邀请西南大学、川师大、省教科院特教专家学者担任学术顾问,立足成华沃土,实行专家引领和自我研修相结合,聚焦融合文化、课程教学、特教研究等9个领域展开学习探讨和研究,助力成华区特殊(融合)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刘校长还勉励大家要做“心怀大爱的教育者、勤于学习的思想者、善于研究的实践者”。
为拓宽成员的研究视野,厚积成员的研究能力,工作室领衔人刘小龙校长还精心为成员们准备了特殊(融合)教育的研究指导用书,以期帮助成员多渠道学习并学以致用。
四川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工作室学术顾问刘胜林博士以《融合教育教师的核心素养》为题,为成员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简洁明了的概念辨析,生动实用的教育案例,核心素养的有效学习,成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今天的启动仪式暨培训活动标志着成华区刘小龙特殊(融合)教育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全体成员将在领衔人刘小龙校长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立足融合教育研究,聚焦特殊儿童发展,切实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区域特殊(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字:徐虹 图片:鞠欣